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举办。现在是: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乡村学生习作展
乡村学生习作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学生习作展 >正文
目标导航 提高实效

目标导航,提高实效
帅晓梅
2012.11
交流 模块
 问题直击
 对策建议
 课内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语言训练
 课外
 书香建设
 教师阅读
 学生阅读
问题直击
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如:朗读训练
 2、教学内容庞杂模糊,未作精选取舍。
 3、 教学方法僵化单一。如:读题质疑
 4、语言训练不到位
 重内容理解,轻语言学习
 重感悟,轻训练
 5、忽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 如:理解词语的方法 概括文意的方法
 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 6、没有把课外阅读(书香建设)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
如何提高教学实效
 课堂内
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 扎实进行语言实践
 课堂外
 广泛开展书香建设
一、目标定位—“准”
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
 教什么和怎么教
 学什么和怎么学
(一)如何准确定位目标
 1、认真解读课标。
 明确每个阶段应达到的各项学习目标,不越位,不缺位。
 2、认真研读教材。
 读懂编者意图。明确“这一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单元导读、预习提示、课后习题乃至语文园地的要求确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 3、充分估计学情。
 了解学生的起点,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障碍,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明确教学的“提升点’。
(一)认真解读课标,明确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要做到四个必须
1、必须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2、必须重视朗读训练。
3、必须重视语言积累与运用。
4、必须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一学段

 第一,要体现以识字写字学词为重点,这是第一位的。在指导思想、时间分配、教学安排上都要体现这个重点。
关于识字

 1、目标:
 “识写”分开。牢记“会认字”只要在语境中能读出音,了解形,大致知道意思即可。
 2、方法:
 以词语为单位进行教学。不要逐字分析字形,不要逐字组词造句(建立“典型字”概念),更不要求抄写。
 建立“典型字”概念:
 新的结构、新的偏旁部首、易错字等
 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再现,让孩子从整体上把握字形。
 多进行“开火车读”、“小组内互读检测”,“同桌互读检测”方式检测字词,慎用齐读。
关于写字
 1、目标:
 掌握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 按笔顺规则和结构书写
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 保持正确书写姿势,本子居中放平,左手扶本,右手执笔。三个“一”
 尽量少用橡皮;不要看一笔写一笔;
 写字不要太大或太小(上留“天”,下留“地”,左右留空隙)
 书写要有一定的速度

 建议:
 一年级:6 个
 二年级:10个
 三年级:14个
 四年级:17个
 五年级:19个
 六年级:20个
 2、方法:
 一定要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 写好“典型字”
 坚持“一看二说三描四写五评”的步骤
 分散难点,突出一个“好”字,坚持一个“少”字
 抄写生字,每个字不超过4遍。
 第二,进行初步的朗读训练和默读训练。
 重点放在了不恰当的地方,过于强调“读出感情来”
 首先要指导孩子读正确,特别是“典型字”(生字、轻声字、多音字、儿化字、变调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
 要读出词组中词语之间和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
 要画出长句子,自己试着练练读,慢慢培养学生的语感。
 要充分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 第三、指导学生大致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首先要训练找出重点词句,教给一些方法。
 第四,积累语言。低年级孩子理解力差,但记忆力强,利用黄金记忆时期多积累一些好的语言材料。

第二学段阅读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指导学生学会上挂下联、瞻前顾后的阅读,借助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意思;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阅读归纳、概括等能力。
3、初步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

第二学段
 第一、继续进行字词句的训练,不仅理解意思,而且要能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 如:“用这样的词这样说好在哪儿”。
 第二,重视段的教学。
 段的教学抓三点:
 1、读懂这段话,理解意思。由自然段到结构段。
 2、理解段的叙述顺序,先讲了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既是思维训练,又是揣摩表达顺序的训练。
 3、了解构段方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总分总的写法。
 第三、加强朗读和质疑训练。
 “读出感情来”,不要强求学生把每一个词句读出规定的感情。重点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 要加强默读训练。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画画批批注注。
 要有一点自己的见解,要能提出问题,不懂的,感兴趣的,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从敢问到善问,从只会问内容方面的问题,到问表达方面的问题。
 第四,略读课文粗知大意。
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叶圣陶
 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 ——钱正权
 略读课文在阅读内容上应“不求甚解”,在阅读技能培养上更强调运用。 ——崔峦
 略读课文 “几遍读”的方法。
 第一遍,疏通字词。(生字、特殊字词)
 第二遍读,再仔细读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要指导,要给办法,不同年段有不同的归纳办法。
 不同年段有不同的归纳办法。
 中年级:关键词串连填空、记叙文六要素、课题扩展、段意串连、中心句、小标题。
 如《孔子拜师》
 因为( ),所以( )。拜师路上,孔子经历了( );求学的时候,他( ),老子( ),孔子的学问( ),他们的品行得到人们的( )
 高年级:《最后一头战象》用较快速度读一遍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 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场面?能否用几个小标题概括?写在笔记本上,(高年级要训练学生做笔记。)能否联系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用几句话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回家后写下来。
 第三遍读。就学习重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感受最深的问题自读批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 ① 凭借阅读提示抓重点
 如人教版第七册《火烧云》的提示语: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
 ② 依托文本价值选重点
 有的传递人性的美,比如《卡罗拉》、《幸福是什么》等;
 有的语言精妙,值得积累赏析,比如《火烧云》、《秦兵马俑》等;
 有的写法独到,对学生的写作具有直接指导作用,比如《母鸡》、《白公鹅》等;
 有的适宜作阅读方法的锤炼使用,比如《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等;
 有的则像一贴成长剂,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借鉴作用,比如《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等。
 略读课文教学流程图
 (一)利用导语,引入新课
 n 1.阅读导语
 n 2.明确目标
 (二)预习检测,粗知大意
 n 1.检测生字词
 n 2.了解大意
 (三)自主赏读,学法实践
 n 1.学生个性阅读
 n 2. 小组合作讨论
 n 3.全班交流感悟
 n 4.教师小结点引
 (四)总结提升,积累拓展
 n 1.课文小结
 n 2.单元回顾
 3. 积累语言/拓展阅读/生发写作

 第五,加强积累和运用。
 每节课一定要让学生积累点什么,好词好句好段。或听写或抄写或熟读或背诵。
 如《蒙娜丽莎之约》
第三学段阅读教学重点
 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逐步提高搜集、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
 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学习品味赏析语言。
 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初步领悟写作方法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 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初步把握各类文体的特点,增强独立阅读的能力。
第三学段:句段篇训练
 第一, 继续进行词句训练,重点放在体会词句的含义上。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让学生体会。
 第二,不仅能比较准确的把握课文内容,而且要培养学生理清表达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 要关注不同体裁文本的教学,不同体裁有不同的表达顺序,状物的、写景的、叙事的。 不仅读懂课文,而且学习写作。读写结合。阅读课要注意从读学写,习作课要观照阅读。
 第三,要根据不同文体特点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 诗歌要调动学生的想像力,进入到诗歌描绘的情境中。
 小说最重要的是人物、情节、环境。
 第四,学习浏览。根据需要培养搜集、处理、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
 略读是快速读,浏览是跳读。

 六年级民间故事单元
 单元导语:
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信息出现在书籍报刊和网络上。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掌握比较多的信息,就必须要提高阅读的速度。
 怎样才能让阅读的速度快起来呢?有这样一些方法:
 默读而不是朗读。
 不要一个词一个词读,扩大眼睛关注页面的幅度。
 带着目标和问题去阅读。
 利用主题句、主题词等方式抓取主要信息。
 最重要的是,只有多读,阅读的速度才会越来越快。本组的课文都比较长,看看谁阅读的速度快,谁理解的准确率更高。

幻灯片37
课后思考题
 你花了多长时间读完这篇文章?
 你觉得阅读速度加快后,文章是否也读不懂了?
 在课文阅读时,你觉得哪些地方你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才能理解?
 快速阅读课文后,完成下列理解题:
 猎人海力布为什么可以听懂飞禽走兽的语言?
 小组讨论一下,如何才能提高阅读速度?
 (二)认真研读教材,读懂编者意图
 与编者对话是正确把握课文宗旨、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方法。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修订
 课文的原生价值:作者的创作意图
 课文的教学价值:编者的编选意图
 既要理解作者,更要理解编者
 1. 了解意图
 编者意图通常体现在教材的单元导语、课前提示、课后习题、资料袋、阅读链接、问题泡泡等处,包括教师用书的“使用说明”。
 (1)单元提示
 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父母的爱
 《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对父母之爱作了诠释。
 单元导读: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
 解读单元导读。
 教学的重点有两个:
 一是理解课文内容,
 二是学习表达方式。
 这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 再如,三上第三单元《古诗两首》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什么?怎么教?
第三单元导读

 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她带给我们的欢乐。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进一步发现她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
第三单元课文
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10.《风筝》
 11.《秋天的雨》
 12.《听听,秋的声音》

 (2)课前导读
 如,《慈母情深》的课前提示是: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 以此为教学内容展开教学是最简单的办法,也是最容易实现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
 (3)课后习题。
 课后习题同样体现编者的意图,提示这篇课文该教什么、学什么。
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有三个题目: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 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
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课后还有一个小练笔:
 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 无论哪个题目,都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都直接指向课文中心,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
 所以,透彻理解、反复推敲课后练习的编排意图,准确把握练习的重点与要求,就能抓住相关的练习进行整合,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充分了解学情
 李教授问课:
 白鹤
 你觉得学生在读文本时可能会遇到的具体困难是什么?有没有基于障碍来设计教法,解决问题?(五年级)
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识字方法?教师预设的问题与课堂中实际出现的问题有什么差异?(二年级)
 如何训练学生的小组合作?有什么具体要求?不同学段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有什么不同?(二年级)
 红旗路:
 你班二年级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有哪些缺失?
 第一课时目标是什么?目标从哪儿来?(联系上文是第一次教吗?)
 学生的朗读基础怎样?朗读中的毛病是什么?是否根据学生的不足来设计教学?
 ——二年级
 五年级:
 五年级教古诗词与低段最大区别是什么?
 高年级朗读古诗词与低年级相比,最大的差异在哪里?
启示:
 1、什么是学生立场?如何在目标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体现?
 2、学生的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是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
学生分析
 1、学生走进课堂前已经有了什么?
 2、还需要什么?还缺什么?(如学习习惯、思维方式)
 3、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导致困难和障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4、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什么?

五下第五组单元导读课的学生分析

 本单元选取的章节故事情节性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生乐于阅读。
 《史记》在上个学期的《亲近母语》中,作为专题进行了学习,《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中经典的故事,部分孩子已经耳熟能详,阅读本单元课文,应该能在不同程度上唤醒他们曾经的阅读记忆,是一次比较亲切愉快的学习经历。而且学生对于主要内容的初步把握能力,感受人物形象的能力在逐步提升,尤其是上个单元又在这两方面进行了强化性训练,《杨氏之子》的学习,也为文言文的阅读扫除了一些障碍,这一些都为本单元的阅读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 学习本单元,估计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 1、中国古典名著的艺术成就,独特的魅力不是通过阅读这几篇课文就能体会到的,这几篇文章从原著中抽离出来也基本能独立成篇,学生很容易把这些故事和原著割裂开来,忽视它们和原著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利于学生形成对原著的整体感觉。
 2故事涉及到一些历史知识,如《将相和》《草船借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 3《景阳冈》《猴王出世》半文半白的表述方式,学生会不习惯,甚至让部分学生产生阅读障碍。
 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困难,我们试图在导读课上解决:
 1、通过初步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
 2、通过写课文或单元导语,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古典名著,加强阅读的历史观和整体观,举一反三。
 3、借助问题,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课后拓展阅读,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半文半白的语言可以通过借助资料、联系上下文和大声朗读等方式来增进理解。
 课标、教材、学情

精准的目标。。。


高效的课堂
幻灯片60

谢谢!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电话:0734-3456038

地址:衡阳市珠晖区衡阳师范学院东校区文科楼D座 邮编:421002 技术支持:唐四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