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举办。现在是: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乡村学生习作展
乡村学生习作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学生习作展 >正文
小学作文教学的多维困惑及改革趋势

 



一、目前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多维困惑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

占据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瓶颈,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以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1、害怕作文,被动作文,以至作文时胡编乱造
    据调查统计,中国学生是95%以上不喜欢写作,而美国学生是98%以上的学生喜欢写作。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不愿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78%89%90%

语文教育界曾流传着一个段子,说的是现在的中小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就大部分学生而言,写作是这样一种情形:一看题目就摇头,摊开稿纸咬笔头;苦思冥想皱眉头;半个小时没开头。很多中小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心就烦。有心不作吧,老师瞪大眼,实在没办法,不抄就是编。”

社会学家在报怨,孩子一出生就学“语”,一进校门就学“文”,读了十几年书,大学毕业后咋就连篇像样的文章也写不出来?这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母语教学中都是少见的。于是一系列抨击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便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如《误尽苍生是语文》、《拷问语文教育》、《语文教育,路在何方》、《小学作文让作家无语 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等等,不一而足。

有一位老师曾对 139 名小学高年级学生做过一次作文心理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是:139 名学生中,“觉得没有材料写”的占 45.3%,“感到有材料写不出来”的占41.7%,这充分说明“言之无物”、“有物不会言”是造成小学生害怕作文的主要心理障碍。

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从家门到校门,生活单调,确实没有东西可写,另外小学生们缺乏观察能力,经常对身边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使得头脑中没有积累下作文素材,胸中没有积蓄,提起笔来怎么会流畅呢?加之语文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的时候,超出了小学生的经验范围,使小学生们缺乏切身生活体验,因此面对着这样的作文题,小学生就只有冥思苦想,胡编乱造或者是抄袭作文选上的文章,虚假雷同,千人一面也就在所难免了。80后韩寒在博客中说,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虽然偏激,却也并非无稽之谈。

如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作文这样写道:

昏黄的灯光下,看着妈妈满头的白发,我感动的泪流满面,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三十多的妈妈就长了满头的白发)

一位小学生的日记这样写道:

              230 

今天一天都没出太阳,真不好,爸爸买回两条金鱼,养在水缸里淹死一条,我很伤心。

老师的评语是这样的:

我也很伤心,我活了这么大,2月还从来没有遇上过一个30号呢!也从来没有见过不出太阳的晴天,更没见过会淹死的金鱼。

学生害怕作文,被动作文,以至作文时胡编乱造,究其原因,根子还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上!

2009年,杭州外国语中学前语文老师郭初阳与几名志同道合者为几套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做了“体检”。其中一些“叔叔”的光辉事迹十分可疑——

人教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1989年洛杉矶大地震里的一个温情故事,事实上,1989年洛杉矶并没发生地震;

人教版的《爱迪生救妈妈》:说的是少年爱迪生在烛光下给妈妈做了一场阑尾炎手术,据史料记载,世界第一场阑尾炎手术出现时,爱迪生已是40岁的“大叔”了……

课文到现在都还在说假话,又怎能教会学生写真话?作文不写真话,怎么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而模式化的作文训练方式,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一家知名教育培训机构曾经搞过一项科研课题:作文《帮卖煤人推车》你打算怎样写?1.7万多名学生中,97.28%的思路是:

某年某月某日,我发现一位老人在路上推车,我决心帮他推。到了目的地,老人感激地说:谢谢!我摆摆手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参加调研的学生中,大的初中二年级,小的小学三年级,不同的地方仅仅表现为中学生会写得具体点,有的会用上“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等词语,但总的思路是千篇一律。

诗人邹静之曾在《女儿的作业》中说过:

我的曾写过“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这样句子的女儿,开始为作文编造她的故事,她非常熟悉表扬稿和思想汇报那类的文体。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那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共同编着一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这不正是作文教学的悲哀吗?

作家王跃文写了一篇博客《不敢看孩子的作文 》,里面提到“学生时代的作文方式,只教给我一种虚假的生活态度。它要求我闭上自己的眼睛,放弃自己的心灵,在一种麻木和惰性中说话和生活”。并且忧虑,“一个人如果在不知不觉中将那种作文方式变成了一种生活态度,甚至觉得天经地义,这个人的一生算是毁了。如果整整一代人都是这样呢?一代又一代人都是这样呢?” 言下之意,作家忧虑的是,一代人会不会都被毁掉?

 

2、作文思维表达成人化,缺乏童心、童趣。

    小学生作为小学作文教学的主体,年龄大致在六岁至十二岁之间,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均未成熟,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与成人有很大的差距。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没有做到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忽视了其独有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兴趣规律、注意规律、思维规律、记忆规律等),要求小学生以成人的思考方式去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成人的语言去表述自己的思想,这就容易造成小学生作文思维与表达的成人化。

有些小学作文,堆砌成语、形容词,仅仅看语言,与成人作文难以区别。如: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也是果实累累的季节。在秋天里,我们这些又学了一学期知识的学生们,正在努力学习,共同探讨,正用实际行动去争取优异的成绩向老师和家长汇报。

这些话老练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这里如删除“学生”之类的文字,我们就无法肯定文章出自十一二岁的学生之手。这种胡编乱造、装腔作势的不良文风,长期不改的话必然会形成一种惰性,磨灭了小学生的灵性、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某电视台搞了一个智力测验节目。

摄制组先来到某局机关,主持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大家“这是什么?”台下处长、科长、科员面面相觑,一阵沉默之后,处长说:“这个问题你事先没打招呼,我们不能随便回答,要请示局长后再定”。

接着,在某大学采访大学生,主持人又问了同样的问题,结果课堂上一片“嘘”声,一些学生甚至显得有些愤怒:“这个问题太可笑了!把我们当傻瓜啊!”

第三组测试对象是初中生,班上一个尖子生首先回答,“这是一个零”,几乎所有学生都齐声附和是零;一个学生小声说,“这是英文字母O”,老师瞪了他一眼。

最后,摄制组来到一所小学。接受测试的一年级学生一看到黑板上的圆圈,争先恐后举起小手:“这是一个太阳”、“不,是地球”、“是树上的苹果”、“是我吹的肥皂泡泡”、“是老师的眼睛,她生气啦”……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不一样。

智力测试圆满结束。电视台播放时的标题是:人们的想像力是如何丧失的。

孩子们的年龄在不断地增长,接受的知识在不断地增多,而想象的翅膀却被我们的教育越扎越紧,无法飞翔了!

国外有个教育代表团访问我们的一所小学后,对我们的试卷中出现过的“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学生作答“雪化了以后是美丽的春天”却被判错大惑不解,我们的老师告诉来访者:“标准答案应该是‘水’。”

采访者表示异议:学生作答“雪化了以后是春天”更说明这个学生想象力丰富,要是在我们学校,肯定会得到更多的表扬。然而,在我们的中小学里,孩子是不允许有这种丰富的想象力的。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王贺玲在《作文教学中个性化的思考》中认为:“目前的作文中,学生原本真实的语言表达被遮盖着,表现更多的是公众语言,是成人化语言……儿童应有的天真、质朴、自然、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不见了踪影。”

北大教授钱理群曾在《孩子向我们发出的警示》一文中说到:“孩子们实际上有两套写作的,其中一套就是学校教育中课堂上的写作,其显著特征是说大话、套话,说成年人(老师、考官)要求他们说的话。……当他们有可能作课外的‘另一种写作’时,就往往用一套调侃的笔墨,将学校写作的模式全给消解了。”

专家们的警示应引起我们小学语文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不具备较强的概括和归纳能力,而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特别是教材规定的大作文与考试作文,却要求学生每篇作文都得表现一个明确而又深刻的中心,要紧扣中心展开文章,缺少了这个,作文就无法得高分。这就使得小学生们,挖空心思去想那些所谓的有意义的或是印象深刻的事情来写,如果没有这样的亲身经历,为了得高分,就只好胡编乱造,把别人的经历拿来安在自己的身上,用成人的审美喜好来挑选作文的素材,显然这种作文训练对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毫无益处,反而会阻碍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文风,不利于其培养积极向上、健康高尚的人格。

了解作文教学规律的人都明白,作文儿童化才是小学生作文应有的努力方向,童心、童趣才是小学生作文的灵魂。童心不仅有真,而且有幻想,儿童写童心不仅会写出真情实感,而且会写出自己的想象;有的以写真实为主,真实中又发挥想象;有的以写想象为主,想象中不脱离真实生活,二者结合,才能写出好文章。

叶圣陶先生曾在《怎样写作》一书中谈到“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的,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叶老又说:“作文,就是写出自己的东西。”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置身其中的学生每天都在经历新生活,感受新生活。课内、课外、学校、家里……时时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学生可能为某个教师的滑稽动作笑得前仰后翻,也可能为家长的不理解或批评而痛哭流涕,也可能为某个小问题互相争得不可开交,也可能为新同学的表现拍手叫好,也可能被某个同学的恶作剧吓得哇哇直叫,也可能为某个小玩意儿吸引得如痴如醉……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生活,是作文的“源”,充满了童趣,更充满了童真。对于这样的题材,学生有兴趣,也有能力诉诸于笔尖,写出的作文也生动有趣。

因此,引导小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笔去写身边的生活,既能使小学生作文不失儿童情趣,又能促使儿童的个性健康发展,这才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正道。

3、缺乏研究式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西方孩子喜欢写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去研究。而我们在这一点上,一直没有多大突破。如美国小学生的研究性作文题目:

《中国的昨天和今天》

《我怎么看人类文化》

《你认为谁对二次大战负有责任?

《你认为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这惟一的办法结束战争?

《你怎样看“9·11”事件?

《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你认为中国加入WTO对世界经济会有什么影响?》……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专家是非常重视孩子这方面的素养,所以在国标本三年级的习作8中就安排了“研究”,  虽然内容比较简单,但开了小学生研究的先河。但是实验下来,一些老师反映,这一做法不合适,孩子年龄太少,有难度,编写者接受了老师们的意见,从2005年秋季开始,教材做了变动, 把写“研究报告”的字眼去掉了,降低了难度。
    
这说明,我们的研究真正走进小学还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不让孩子研究起来,不让孩子与研究为友,真正的让全体学生喜欢习作,在习作上有着个性化的发展肯定是非常困难的。

研究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让孩子主动地发展。同时研究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而我们拒绝这种非常简单的方式,非常有价值的学习方法,真的非常担心孩子在喜欢习作这条路上能走多远。

那么,怎样指导小学生做研究呢?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指导学生研究身边的某种事物、某种习俗:

如蚂蚁如何筑窝如何搬家、母鸡如何孵小鸡、不同的季节如何到田间小溪中抓泥鳅、一种风俗习惯的仪式过程(包括红白喜事等)、一种植物的栽培方法、一种电子产品的使用……

这种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解决作文素材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研究特点、规律需要思维),特别适合农村的孩子。

二是指导学生研究身外的社会现象、热门话题:

如佛山小悦悦事件、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环保问题、自贡志愿者救犬行动、卡扎菲上校之死、南海和钓鱼岛争端、中国船员在湄公河被杀惨案……

这种研究有利于打开学生的眼界,扩展学生课外知识,学会搜集文献材料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教材与教师方面:

1、教材中作文教学部分不够充实,分量偏轻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文教学部分是主体,编写得比较充实完备,但作文教学部分存在的难于具体操作落实的低效状况,就不容乐观了。

从低年级来说,教材中不仅缺乏口头作文教学的具体材料,更缺乏口头作文教学的具体方法。从中、高年级来看,教材中的作文训练,主要是在每组课文基础训练里安排的一些作文分解训练和一次写片断(主要在中年级)或写篇章(主要在高年级)的训练,不仅分解训练的分量还不够,而且写片断、篇章的训练,除课文外还缺乏范例,缺乏先分解后综合等化难为易的具体示例、启发和引导,缺乏认真修改作文和搞好作文讲评的具体方法、实例及参考性提示。

可以说,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经验、作文训练方法,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

2、作文评价标准过高

片面强调作文的思想性,脱离学生实际。在当前小学作文的评价中,对作文内涵的评价标准过高,严重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主要表现有两个:

一是滥用“立意高”的标准。

例如,有个小学生在写《难忘的一天》这篇作文时,写的是国庆节那天自己游动物园看到河马的形象与自己的想象不符时的惊喜之情。老师给了这位小学生习作这样的评价:

“立意不高,写国庆节应和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你应想到,没有祖国的强大,河马怎么会到中国来呢?

如此评价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

立意确实是文章的灵魂。因此立意高低也一向成为评价文章高低的重要标准,但是这显然是评价成人文章的做法,可教师们却如法炮制,奉“立意”为圭臬,耳提面命,谆谆教诲:

从稻浪旁边走过,一定要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

在高楼间徜徉,一定要想到“祖国建设的欣欣向荣”;

涉足古迹,必须赞叹“民族历史的悠久”或“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流连美景,应该称颂“祖国河山的无比壮丽”;

抒写理想,不能离开“建设祖国”或“献身人民”;

揭露丑恶,不能不加上“白玉之瑕,无损党的伟大”……

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学生们学会了为自己的习作穿鞋带帽,说着如出一辙的官话、鹦鹉学舌的套话,而坦诚的实话、源自内心的真话、表达独特体验的有个性的话则消失了。

二是滥用“有意义”的标准。

例如,一篇小学生习作《破案》写的是有一次自己家里的电话机响起来,拿起来却不作声,妈妈和奶奶先后多次接听,都是这样。“我”经过仔细观察和严密推理,认定是爸爸在被窝里用手机所为,经查证,果然如此。

这是一篇颇具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的文章,但教师的评语却是:

“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选材不好,重写。”

老师为什么认为选材不好,有什么根据吗?就其根源无非就是老师认为写进作文里的必须是其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这个标准己经深深的扎根在老师的心中,成为惯性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若说立意必求独创,前无古人,言情必求甚深,感通百世,那么,能文之士也只好长期搁笔,何况学生?”

文章“有意义”的标准是什么?简而言之,那就是:有情、有理、有趣、有用。“有趣”其实包括在“有情”、“有理”中,如“情趣”、“理趣”,之所以把它单独提出来加以强调,就是我们的一些语老师对“有意义”理解片面,总是把它跟思想政治、道德意识等严肃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现在,尽管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有意义”不应是小学生写作文时必需的要求,但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让老师们顽固地、下意识地认为写进作文中的事应是像模像样、正儿八经的,而不应该是那些平淡、琐碎、鸡毛蒜皮的真事、实事。

小学生的作文正处在起步阶段,因此不应该把目标定得太高,不应该对小学生的作文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而应该尊重小学生习作的规律。

在语文课标中将小学作文教学几个阶段的要求变为:第一学段,“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这是因为“易于动笔”和“乐于表达”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降低写作的门槛,让学生易于动笔,大大消除了学生对写作文的恐惧心理,有利于激发其积极性,树立信心,符合小学生的作文心理。

3、过度追求作文考试形式,忽视能力培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对考试作文的研究十分火热,投入的精力也比较多,在国内一家规模较大的购书网站上,搜索“语文教辅书”,每个年级都能找到 500 多种,各种书店中买得异常火爆也是中小学教辅书,更有甚者,有的刊物还设立了所谓的专家指导等栏目专门传授应试技巧。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在指导小学生们如何巧妙应对考试作文上下的功夫最大,作文指导坚定不移地冲着考试而来,冲着分数而来,猜题、压题,甚至默许、引导学生使用熟悉的材料来进行写作,全是为了一个分数。

当应付考试成为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的时候,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很容易走入误区,极容易形成一种程式化的教学,即把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评分标准作为平时作文训练的全部内容。

    为了在考试中得高分,为了求稳,而轻易不敢越雷池半步,将作文训练弄成了让学生学写作文范式。过于强调文章的形式,其后果常常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心中徒有文章的形式,唯独没有生活的体验、真切的思考以及驰骋的想象等等。

在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所进行的指导,多是写作知识、写作技巧、写作结构以及如何把作文写的立意高,思想性好,简单地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技巧,写作能力就能提高,忽视了写作技能必须靠“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因而在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观察能力上的培养训练却远远不够,这就使得许多的小学生虽然写得出所谓的“好文章”,但是作文能力实则并没有什么提高,升入初中和高中后,甚至大学后依然不会写作文,这主要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模式化,其原因一方面来自对课文的机械模仿,一方面来自教师对作文结构的定势化讲解,所以读小学生的作文,总会有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感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统得太死,指导的太细,这严重的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作文缺乏个性,过多的指导违反了创造的规律。

例如,在一篇题为《妈妈的爱》的作文中,班里十几名生写的都是“我病了,雨天中妈妈背着我往医院跑,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衫……”其实现在送孩子上医院,完全可以打车,可在作文中,现在的妈妈跟二十几年前的妈妈做着同一件事。

在令人震惊的同时也不免感到悲哀,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们究竟怎么了?妈妈的爱,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孩子,像甘泉一样滋润着孩子,哪个孩子能感受不到妈妈的甜蜜的爱呢?可是面对作文本,许多学生想到的不是妈妈给与自己的那份刻骨铭心的母爱,而是首先想到去照抄作文选上的优秀作文,这样写出的作文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的作文教学培养出来的不过是可以复制别人作品的机器,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失败。

4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与写作积累的训练指导不得法

一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得法

  我们一些教师对相关的写作理论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指导时不能做到高屋建瓴,胸有成竹,只会根据教参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在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不能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呢?

写作能力由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四个方面构成。

下面简单地谈谈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人的五官感觉中,最重要的无疑是视觉,据现代生理科学研究,从外界进入大脑的信息90%(一说85%)通过眼睛。所以,视觉形象在文学中占着相当大的优势。

观察是写作主体凭借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其它身体感官(包括未开发出来的人类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有计划的、目的性很强的认知过程,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也有相当多的观察是无意识观察),因而又被称为思维的知觉。观察力对于作者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福尔摩斯探案集》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当华生同福尔摩斯争论起谁的眼光敏锐时,福尔摩斯随手指着门外的台阶问华生有几级,华生无言以对。这时,这个著名的大侦探告诉华生有十三级,并且对他说:我们俩都注意那里有台阶,但是我是观察,而你不过是看看而已。  

柯南道尔通过这个大侦探之口告诉我们,观察不仅仅是看。

观察不仔细,文章无法写具体、生动。

例一:我的家乡的傍晚是么美丽呀,又是多么的可爱呀!你看,那美丽的晚霞,那村头的炊烟,多好看!你听,村边小河的流水声,树上小乌的叫声,多好听!家乡的傍晚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作者察物较全,看到了家乡傍晚的晚霞、炊烟、流水声、鸟叫声,有动有静,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然而作者仅仅停留在这泛泛的上,至于晚霞如何美丽?炊烟是什么形态?流水声,鸟叫声如何动听?都没有看出来、听出来,也没有想一想。因而这个家乡的美丽可爱也就显得若隐若现,模模糊糊。

例二:“老爸吃芝麻烧饼”

学生作文:老爸右手把芝麻烧饼送进嘴巴,左手接着。吃完烧饼,把左手上的芝麻也吃掉了。

老师修改:爸爸右手捏起一块芝麻烧饼,送到嘴边,小心而又狠力地咬下一口,几乎同时,他伸出左手摊开巴掌,在下巴颏下接着。一个烧饼吃完,芝麻也就铺满了一巴掌。他不慌不忙,将左手的五指向掌心一拢,芝麻便拢在一起,然后,忽地往张开的大嘴巴里一拍,便香香地嚼起来。他又搓了搓手掌,左右开弓抹了两把嘴,推起自行车上班去了。

再看一个片段:

描写“我一个人待在家里,非常害怕”的情景。

学生作文: 爸、妈上街去了,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当我看到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看),或是听到厨房里传来“砰砰”的声音(听),我便以为小偷来了,吓得说不出话来(感)。假如小偷来了,他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偷我家的钱,搬走我家的电视机(想)。我不敢捉小偷,所以跑进卧室里,锁起了房门,躲进被窝里(做)。在被窝里,我一直祈祷:爸、妈,赶快回来吧(想)!

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作家张抗抗在《小说创作与艺术知觉》一文中把纯粹客观的感知称作普通感觉,把感受称作艺术感觉,她也详细地指出了它们的分别:

我在短篇小说《去远方》的第一节曾有这样一段语言,来描写北方城市的夏天:

热风把所有的家具都烤得滚烫,显示出夏日的繁盛。灼人的气浪涂抹着天花板,热得真使我们怀疑也许马上要地震。

热风把所有的家具都烤得滚烫”——这是观察生活所得到的表面印象,它是具体的,形象的。滚烫这是常人对于高温下的家具的手感,是一种普通感觉。

再下面一句:显示出夏日的繁盛”——这是对以上现象加以分析之后得出的认识。这种理论认识是抽象的、条理的、带有某种结论性的成分。这种理性认识,显然区别于感性认识的感觉。

再下面一句:灼人的气浪涂抹着天花板——显然这既不是真实的描绘,不是确切的实感,因为热浪并没有涂抹在天花板上,作品中的人物也没有接触到天花板。这只是一种夸大了的想象,又加以形象的发挥,而变成了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我认为,这种较之生活原来形态更为生动、精细、凝练或夸张变形的感觉,就是艺术感觉。

对生活缺乏感受,常常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无从下笔。即使勉强敷衍成篇,也无真情实感,缺乏生气,缺乏感人的力量。没有感受,纯粹客观的材料还不构成写作的材料;没有感受生活只不过是一个存在发展着的客观实体,还没有进入写作过程。

如张爱玲《道路以目》:

人行道上常有人蹲着生小火炉,扇出滚滚的白烟。我喜欢在那个烟里走过。煤炭汽车行门前也有同样的香而暖的呛人的烟雾。

                                                                    (视觉,运动觉,嗅觉,温冷觉)

再如莫言《爆炸》:

父亲的手缓慢地举起来,在肩膀上方停留了三秒钟,然后用力一挥,响亮地打在我的左腮上。父亲的手满是棱角,沾满成熟小麦的焦香和麦秸的苦涩。六十年来劳动赋予父亲的手以沉重的力量和崇高的尊严,它落到我的脸上,发出重浊的声音,犹如地球爆炸……我感到猝然发出的狂欢般的痛苦感情在胸中郁积,好像是我用力叫了一声。

联想乃是和一已知的事物一起,同时想到其他与此有关的某些事物的一种精神的禀赋。

想象是人对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联想:从物象到物象。如《远望群峰》一诗中的水开了,沸腾出一群山峰。从开了的水高低不等这一物象,通过沸腾的相似之处,联想到一群山峰这一物象,这是联想,它是从象到象。

电影《281封信》的主题曲《两只蝴蝶》是一首传统的爱情主题歌曲,词作者因爱情联想到蝴蝶——玫瑰——花香——丛林——小溪水——春天——秋风尽秋叶落——枯萎也无悔(爱情的坚贞永恒)。

想象:从物象到心象。如上诗中之山峰交替着沉浮,是超越了联想的山峰交替着沉浮,是从,从物象到心象。再如《二行诗》之从孩子变成大人/就等于从南瓜花变成南瓜,这是一个通过比喻而实现了的想象:从南瓜花和南瓜的关系,想像出了孩子和大人的关系。注意,这种关系是非关物象而只关心象的,因为若从物象的角度看,从孩子变成大人和从南瓜花变成南瓜毕竟是不同的两件事。再如下面的《火焰》一诗,想象十分奇特:木头正在怀念它的身体/柔软的火焰/像木头的妻子

比喻的运用需要较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比喻是文学语言的灵魂,是衡量一个作家语言驾驭能力高低的一把标尺,没有比喻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比喻是天才的标志”;钱钟书先生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比喻来增强文章的文采与生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贺方回《青玉案》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他的泪水在他的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象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象裂缝爬上快要破碎的碗,就象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象渠水流进了田地,就象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

张爱玲《童言无忌》:

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慢,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

钱钟书《围城》:

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关于比喻,新批评理论提出了“远距”“异质”原则,认为比喻的两级越远越好。

狗像野兽般嗥叫。

人像野兽般嗥叫。

大海像野兽般嗥叫。

(练习:展开想象,用石头分别比喻男人女人小孩,各写一个比喻句。)

①男人就像一块磨刀石,要经得起生活的砥砺。

②女人就像一块未加工的玉石,用爱打磨、用心雕琢便会熠熠生辉。

③缺乏关爱与教育的孩子,就像一块顽石,心地坚硬而顽冥不化。

二是指导学生写作积累不得法。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

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指导力度不够,不能持之以恒,或方法失当。

写作积累具体有四个方面:

1、生活材料的积累:

处处留心、事事关心、勤于思考

2、习作语言的积累:

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歇后语、谚语、名人名言、古诗词等

阅读与听取是获得写作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

3、情感体验的积累: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把真情、深情、纯情、至情付诸写作对象。

4、精妙写法的积累:

“《文选》烂,秀才半”。

学生的写作素材一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二是来源于广泛的课外阅读。而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们许多老师不太重视,指导也不得法。

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的100本书,不知在座的各位自己读了多少本?      

这份由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改革发起朱永新创办的公益研究机构“新阅读研究所”组织推荐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包含30本基础阅读书目和70种推荐阅读书目,按小学低、中、高学段,分别精选出文学、科学、人文类各若干本。其中既有《蝴蝶·豌豆花》、《小猪唏哩呼噜》、《长袜子皮皮》、《千家诗》等一批文学名著上榜,也有《中国神话故事》、《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孔子的故事》、《昆虫记》、《神奇校车》等一批人文和科普图书被选入。

朱永新指出:有调查表明,59.2%的学生只用很少的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6.2%的学生阅读时间为零。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书籍?真正能就一本本书,指导孩子阅读的有几人?我们在书香校园建设上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上。有人会说,课外阅读只要学生捧起书读就行了,天天去读就行了。当然,这是非常理想的思考。事实上,大多数学生不会这么做,不能坚持去读。而如果老师会指导,会把书中的精彩与学生一共分享,学生爱书就容易了。

我没有听过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公开课,也不知道大多数的语文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

实践中有许多一线老师在这方面做过一些有益的探讨。如“如何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何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如何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等。

做一个高水平的写作指导者,不仅需要更多的理论来支持,关键需要老师有着一定的实践能力,有着唤醒孩子,促其进行可持续性写作的能力。
   
人的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人的每一天都有精彩。但,大多数的老师在这方面的引导力度不够,导致孩子看到自己的一切,天天一个样,哪会有孩子的幸福与快乐?
   
告诉孩子:你的每一天都有精彩 。睡着了,其实人还在创造着神奇呢!多少书是写梦的,多少小说就是因为梦,多少创造就是因为梦。梦就可以写的如此精彩,难道白天双眼看到的世界不存在精彩?我想答案是非常明确的。

5、教师自身对写作的厌倦
   
大凡喜欢写作,经常写作,发表过许多作品的老师,往往最有感染力,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从古至今,可以说这是一个规律。

虽然孔子好像没有发表过作品,但我们阅读孔子传,大家会发现,孔子将《诗》、《书》、《礼》、《易》、《春秋》等重新编写成书,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们的语老师不应“述而不作”、“君子动口不动手”。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这个“下水”实际指的就是教师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修养,如果没有或缺少写作过程中在构思、主题提炼和语言运用中的切身感受,那么,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绝不会完全做到具有针对性、符合作文自身规律的指导。

教师“下水作文”,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在共同的习作中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思想的碰撞,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契合。有了这种心灵的碰撞和契合,就有可能实现教和学之间的零距离。学生看到自己尊敬的老师为自己付出的劳动,心灵上一定有许多感慨,而这种感慨,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产,是可以取得巨大的感情回报的。在写作的时候,学生期待着老师的作文,看看老师的范文怎么样。如果很好,可以给学生一种启迪;学生觉得有道理,觉得精彩,觉得老师有钻研的精神,也有进取之心,那份敬佩之情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作文如做人”,“下水作文”不但起到老师写作的领头作用,还起到道德模范的作用。 
   
我们语老师都是能言善辩之人,上课都是口若悬河,出口成章。但真正能够变成文字,变成文章,变成美文的,却很少很少。其实每位语文都能写出好文章,从语文老师的课堂表现,我从来不怀疑这句话。但事实并非如此。
   
教师对写作没有真爱,却大声叫喊着让学生写写写,孩子怎么可能从内心中喜欢?美国有一所非常有名气的学校,学校每一学期,老师们都要在一起为每个孩子写一篇万言评价文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世界奇迹”。当孩子们与自己的父母读到这些万言书时,你说孩子对写作还会说不喜欢吗?
   
我们每个学期给学生留下的几十个字,或者说几百字,孩子还是左看右看,如果也有个万言之语,孩子还不跳着高声朗读?所以,我们自身写作的那种倦怠之心,也决定写作教学的必然走向。

山东博兴有个名叫牟海静的乡镇语文教师,工作之余坚持阅读与写作,经史子集、唐诗宋词、中外名家小说、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无不涉猎。

她给自己规定每天至少读一页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并适当做笔记,每两天新背一首唐诗宋词,共记了20多本读书笔记,还有大量的电子笔记。近几年有散文、诗歌、论文近300篇获奖或发表 。为她的教学、为她的个人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能写作的语文教师是不合格的语文教师。只有自己能写,指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会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

6、潜心研究习作教学的老师太少
   
从目前语文老师的研究情况来看,真心研究过写作的老师极少。许多老师家里的藏书,关于写作教学理论方面的著作也不多。这说明我们对写作教学的研究,真的是广泛性的缺乏。
   
可以这么说,我们不去真心研究,想真正提高写作教学质量,那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的手中没有详尽的写作理论,我们不去细读研究,并且运用于实践之中,写作教学质量不可能会有多大的提高。
   
我们不去全面的研究,就不可能知道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老舍、谢冰心、张志公、韩作黎、刘国正、张寿康、于漪、周韫玉、章熊、龚肇兰、高原、丁有宽、于永正、窦桂梅等教育界的大家在写作方面的研究有哪些成就,就很难弄清楚当今我国中小学习作教学正在进行哪些有成效的教改实验,弄清楚哪些理论能够被我们借鉴,弄清楚自己在习作教学实践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建议每位老师为自己编写一本作文教学理论书(其实其他方面的教学也应该如此),不是为了出版,而是为了自己的习作课堂。这本书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也是非常容易编写的。特别是在这个时代(知识碎片时代,新知识体系完全以Internet搜索引擎来完成的时代),属于自己的这本书太容易编写了,网上这方面的资料多如牛毛,只不过我们老师没有行动罢了!如果我们老师早早行动起来,自己有着这样一本书,与那些没有这本书的教师相比,课堂效果肯定不一样。当然,你如果觉得编书麻烦,不妨在你的电脑中专门建立一个有关作文教学方面的文件夹,发现有好的资料及时收入进去。

7、老师为孩子准备的话题不足
   
除了课内习作外,我们为孩子准备了多少个话题,我们的孩子会自动寻找自己喜欢的话题吗?

一是对教材本身的话题认识不足。

整体来说,老师们对待教材比较草率,许多老师都是简单地看一看教材,从教材中抽出个习作题目,在课堂上稍微引导一下,学生就开始写了。按部就班,缺少生机,缺少生命力。除非有公开课,或者评优课,才全面准备。又是课件,又是集体备课,又是反复演练……而这种做法,并不会让100%的学生喜欢习作的。

作为一名小学语老师,一定要熟悉整套小学习作教材,熟悉编者为学生提供了哪些话题,为什么要提出这些话题。
   
二是孩子缺少大的话题库。

比如让学生天天读着一些关键词,边读边想,学生肯定会有许多想法。

不妨分组建立若干组话题库,给学生提供话题的由头。如:

第一组是有关人物方面的。让学生天天读着外国优秀作家的人名(当然中国也有许多作家可以列给学生),因为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他们,这就激发他们去阅读,在阅读中来写。

第二组是一些能激发学生思维的词语。这些词语与孩子的生活紧密相联,只要他们天天读着,回想到哪个词与今天的思考有着一点联系,那就将其写下来。

三是有趣话题很难即时走进课堂。社会有趣的东西很多,每天都会有着许多有趣的信息和话题。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及时将这种资源带到课堂中来。因为这些优秀的资源能够唤醒孩子,能够引领孩子轻松地“动”起来。

如: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再如:每个学生都会有“心儿怦怦跳”的体验:考场上题目做不出来时,  “心儿怦怦跳”;犯了错误,去老师办公室时,“心儿怦怦跳”;第一次登台演讲时,“心儿怦怦跳”;比赛后得知获奖的消息时,“心儿怦怦跳” ……请你以“心儿怦怦跳”为题选一件事,把你自己亲身经历用美妙的语言刻画出来,与老师分享。

有位老师给班里同学、家长各布置了两个作文题,孩子写“因为有我”,父母写“因为有你”,结果写出来的每一篇文章都很有味道,不是让人大笑,就是让人唏嘘。

对于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以上诸多问题该如何解决?作文教学究竟怎么教?一些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探讨?下面谈第二个问题。

二、国内外写作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

1、写作教学观念的变革

①写作者身份的变革:由“单重”向“双重”过渡,即由传统的“学习者”变为现在的“学习者和思想者”。

加拿大安大略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描述的:学生们认为有意义的写作活动能激发他们围绕论题展开创造性的思维,他们对创新活动的兴趣会导致他们将基本技能掌握得更加全面、更加稳固。

美国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者认为:写作力求条理清楚、表达正确,这只是训练学生的写作目标之一;为之提供最佳创作机会,写出妙趣横生、富有独立见解的作品,反映出学生独立思想能力,则是写作教学的另一重要目标。

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各国的课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习作教学尽管是教儿童学习写作的,但是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写作知识的传授,还有儿童文化的尊重,儿童个性的呵护,儿童思维的发展。

②写作目的的扭转:为自己和读者写作。

传统写作的目的是充当社会信息的“传声筒”,传递社会主流信息的工具。这种工具性现在依然存在,在我们中国尤为严重。譬如建党90周年,至上而下的征文活动:我和我的祖国;譬如北京奥运会:我和奥运同行。

现在倡导:“为自己写作”和“为不同的读者写作”。

第一类是“为自己写作”的文章,即表达学生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包括日记、书信、感想文和“生活文”等。这类文章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基础,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以培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思考。这类写作十分强调写作的价值,注重强调写作对于学生自己的作用,把写作作为改进自己生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一种记忆、交流、组织和发展自己思想和信息的工具,写作还是一种享受。学生应学习独立地就自己感兴趣的和一些重要题目进行写作。”

中国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有利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

第二类是“为不同读者写作”的文章,包括书信、通讯、报告、辩论稿、答辩词等。这类文章以沟通思想为目的,要求写得明晰、简洁,起到达意的作用。

澳大利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让学生有信心地使用写作经验,认识到写作是一种方法,它可以阐述、发表、澄清、评估一种想法,可以交流思想、感情、经验。

韩国写作教学目标提出要写传达信息的文章、写交际的文章、写说服的文章、写表达情绪的文章、在信息化社会中写的文章。

中国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目的的扭转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习作教学的发生应当适应儿童的精神需要(即为什么要写)。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儿童一个明确的写作动机,在动机和需要的驱动下,生成应对性的写作知识、技能教学(即为了达成目标应当怎样来写)。

③写作文体的变革: 呈现“多样化范围”和“多样化价值”倾向。

 传统写作教学追求真实的训练体。写作要写真人、真事,写作的体裁都是以“训练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为主,明确提出,写作教学旨在学生学习和练习写作,而不是为了情感抒发的文学表达,也不是凸显写作主体探究发现。

现在倡导:多元化文体写作。

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美国在整个写作教学中都强调:“通过文学学习和研究,让学生逐步理解他人,了解自己,欣赏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运用上的千姿百态,要进行美学意义和富有想象力的写作。” 如诗歌写作,美国一个州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鼓励学生掌握各种诗体的格式,以自己特有的风格创作与所读诗歌相关的诗文。

法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的理性实践与各类作文训练是法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与学习文学具有同等的地位。

 这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习作教学的训练要多元,既要将体现儿童文化心理的诗歌、童话纳入到写作范畴,同时也要将儿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研究性写作有机渗透在教学之中,譬如调查记录、研究报告等、给儿童更多的选择,更丰富的尝试。

④写作平台的变革:从“文本写作”走向“媒体写作”。

 传统采用的是“白纸黑字”的文本写作。

 在以往的写作观念中,书面语言主要通过书面形式来完成。似乎只有将文字写在纸上,“白纸黑字”才是有效而真实的写作成果。

 现在倡导使用传输快捷的“媒体平台”。

 德、美、法、加拿大等国均提出了在关电脑写作的规定。

 法国五年级、四年级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写作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应学习计算机文字处理。

 美国的课程标准中指出:指导学生坚持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在纸上或计算机屏幕上进行写作规划、起草、修改和校读等各过程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具体写作中,自己决定过程或需要程度。

 德国语文课程标准中,电脑写作是作为写作的一种教学目标和任务提出来的,而非电脑的操作和文字处理。

 写作平台的变革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利用电脑、手机等途径进行网络写作日益成为言语交流的主要手段。习作教学要与时俱进,鼓励儿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博客、手机短信言语平台等,不拘一格进行写作训练,并以此来优化习作教学的方式,提升习作教学的效率。

2、写作指导模式的多样化

教师命题、讲解文章的文体结构和写作要求,提供范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优秀作品的写作技巧,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范文进行写作,学生习作老师评定。这是世界许多国家的写作教学指导的一般程序,但不是指导模式。

模式是在一般写作程序基础之上,根据一定的写作教学理论而形成的稳定而典型指导写作的途径和方式。

①观察指导模式

观察指导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

关于观察能力的培养,赞科夫说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话:

“学习观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亚去,你们只要在屋子边上那块草地上蹲下来仔细看一看,你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惊人的昆虫世界。你们大概不知道蚂蚁会发出声音并能互相‘交谈’。蚂蚁为什么能背起比自己身体重多倍的东西?人就不可能这样。这同样是个谜。在大自然里每走一步都会出现许多谜。跨出第一步吧……睁开双眼,观察,令人惊讶的东西就在你身边。”

赞科夫认为,他不主张教师给学生讲解作文知识,甚至反对在作文训练中列提纲。因为,在他看来,按照编好的提纲写作文,进行各种各样的专门准备,只能使学生在反映客观实际时犯肤浅和千篇一律的毛病,会限制或压抑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不能用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言语形式来揭示题意和表达独自思考的内容。赞科夫指出,只有在深刻、全面地认识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使学生头脑能把所感知的现象的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有认识与感受的系统性,写出来的东西才有条理。赞科夫深刻地指出:“意识的系统性——即认识与感受的统一”,乃是思维逻辑性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规定儿童在小学阶段要进行300次观察,在他的实验学校,他根据学生观察的实况汇编成长达300页的名为《大自然的书》的观察教材。在帕夫雷什中学,他为学生提供的233个作文话题中,“写生”性质的观察作文题共有116个,占总数的50%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外国中小学教育》杂志主编、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点学术带头人吴立岗的“素描作文”应当属于此模式。

玩具、文具、动物、植物、人物、场景均可作为题材,让学生能面对实物,抓住特征,用准确明白的语言把对象的特点、情状集中勾勒出来。通过这类题材的作文,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学生注意对周围平常的、细小的事物进行观察的习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观察全面、细致有重点。随着学生素描作文能力的提高,速写对象还可以进一步从室内转向室外,从静态转向动态。

②认知指导模式

认知指导模式的基本理论是:写作是一种学习行为,和其他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样,是可以分解为活动阶段的。

德国一些学者指出,写作过程可以分解为若干阶段,诸如写作计划阶段、行文阶段和修改阶段,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按阶段对学生作文实施指导,每个阶段或步骤都是教学目的,换言之,过程即目的。由此德国形成了“过程写作教学法”。

美国的一家很有影响的教科书将写作过程分作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开始,包括产生创作的火花并构思、选题、形成写作提纲、草拟初稿。

第二步,讨论表达形式和组织方式,汲取反馈信息,修炼提高;

第三步,校对拼写、语法。标点符号,使之准确无误;

第四步,润色作品,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增强标题、插图等作品外表的吸引力。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丁有宽倡导的“读写结合”也应该属于认知指导模式。

他提出了五步:

第一步:“读写”四素(记叙的四个要素)俱全的句子;

第二步:“读写”四素俱全的一段话;

第三步:“读写”四素俱全的文章开头;

第四步:“读写”四素俱全的文章;

第五步:“读写”六素俱全的文章。

这个过程体现了由句向段、由段向篇的扩展,教材并根据各个步骤安排了50项读写结合基本功训练,以达到读写转化。

在认知指导模式中,有的学者强调写作准备阶段之重要,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修改阶段对于写作更有影响。

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写作准备过程的功能是从任务环境和长期记忆中获取信息,运用这些信息去确定写作目的和建构写作计划以实现目的”。

③文学指导模式

和认知指导模式强调写作教学过程及进行分阶段教学不同,文学指导模式认为,写作是一种直觉的过程,可以促进和刺激而“不能真正教给”。教师在作文过程中所进行的分阶段的指导并不能给学生的写作带来直接的效果,有时还有可能干扰写作过程,甚至剥夺了学生产生和发展个人思想的权利。

文学指导模式的真正含义并不是文学写作,尽管其不排除文学写作。实际上,在这种模式指导下,写作的内容很难用严格的体裁和格式去界定和规范,他们摒弃了传统作文教学中强调以语法学习和范文学习为重点的指导模式,也不引导学生认识各类范文的文体结构,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提供、安排学生练习写作的机会,设法使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写作内容,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发现写作内容,把混乱或原始的经验组成某种形式,而不是传授写作的策略。

中国轰动一时的“新概念作文” 就有这样的意味。对“新概念”的解释主要是“两新一真”:

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

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真体验——真实、真切、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

虽然这只是描述性的并不十分清晰的解释,更不是对“新概念”的科学精确的定义,但却从思维品质、方法、表达手段和要求上提出了有别于传统应试作文的具体解释。

④生活指导模式

日常生活指导模式形成于日本。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北部农村山区和渔村小学教师发起的“日常生活作文”运动蔚然而起。

日本“生活作文教育”是产生于日本历史与文化背景中的一种土生土长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它的核心目标是在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表达活动中,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促进儿童的主体性人格的形成。

生活作文的目的在于让儿童进入新鲜的、真实的现实,依据这一事实来表达、鉴赏,通过这种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积累,使儿童接近人的真理、真实,促使儿童自主地形成思想、感情。它的基本出发点是认识与表达的自由。它首先创造一个能不受压制而自由地表达的氛围,再通过生活作文发现每个儿童的真实,然后将个人的问题变为大家的问题,确立伙伴意识。这与当代日本教育界提倡的“团队”精神和“成功”教育是一脉相承的。

日常生活指导模式是一项以改进文字及其教学为目的的运动。它主张由儿童及青年将他们日常生活及在集体中的体验、感受、所作所为,以当地的语言就有关题目写作成文,由作者本人朗诵,由听众讨论评议。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品的内容为中心的讨论,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

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写作协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副会长李白坚的“快乐大作文”其实就是属于生活指导模式。

其基本特征是在课堂“演示”一个预设的,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游戏活动,吸引学生激情参与,展示过程让其观察,然后再进行写作。

将游戏的观念引入课堂,是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都十分关注的课题。它直面学生的生命需求,在情趣高昂的积极参与之中,忘却作文动机,产生直接的表达需求。

下面我们来看一篇学生习作是如何描述这种作文指导模式的。

有趣的游戏

景园小学 六(2)班 裴育

今天,我们又迎来一周一次的作文课。老师大步流星的走上讲台,笑着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有趣的物品那在右手上,我下去收。”同学们疑惑不解,一会儿翻书包,一会翻笔盒,都忙着在寻找最有趣的物品。不一会儿,粉笔盒就装着一大堆东西,有铅笔、钥匙链、涂改带、尺子等。

突然,老师又冒出一句话:“谁上来?”“刷刷刷”全班的手都举起来了。老师叫了八个同学,然后说:“你们背对着同学,把手伸到后面来,我把东西放在你们的手上,你们用手指触摸,然后猜猜是什么东西。“肖洁雯,你先来。”只见肖洁雯镇定自若地把手伸到后面来,老师挑了一件很平常的东西——纸巾平放在她的手上,她用手指触摸了一下,接着,脱口而出,中了,她满意的笑了笑,回到了座位上。接下来的七个同学,全猜中。

第二组的同学,就没有那么幸运,只能用手心触摸,手指不能动,机灵鬼海涵眼珠一转就毫不犹豫地说出了答案“圆规”,可是,其他同学似乎有点紧张,只有五个同学猜中。

第三组的同学要挑战极限了,不但手指不能触摸,连手心也不能触摸,只能轮到手背了,天啊,那么难我想,上去的同学可能有些后悔,不过我觉得她们都很勇敢,我认为,只要上去了就很棒,陈卓有点紧张,平时什么都难不了她,不过这回她没有把握,怕扫了她的威风,头上直冒冷汗,可惜,她也没有猜中。一看陈卓也没有猜中,其他的同学都奄奄一息了,这回,只有三个同学勉强过关。

“叮铃铃”下课了。在这节作文课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手心和手背的触摸能力没有手指的触摸能力好。”(本文来自: 作文屋)

3、写作训练方式的丰富性

纵观世界各国写作训练方式,大体分成五大类:技巧性写作训练、文体性写作训练、塑造性写作训练、创造性写作训练、探究性写作训练。

①技巧性写作训练

在训练学生掌握每一种具体的写作技能、技巧时,一些国家不仅对每一种写作技能的特征及适用范围作仔细辨析,而且还常常把与之相似的写作技能与技巧进行比较分析,以使这种写作技能的技巧内有的规定性更为突现。

譬如描写技巧的教学,一位俄罗斯教师出示了两篇文字:

A)科学性的描写

我校的生物实验室是一个面积约四十平方米的大房间,有三扇朝南开的窗户。

四周墙壁涂上了浅蓝色的油漆,上面悬挂着许多表格和著名学者的肖像。

三十张浅绿色的实验桌整整齐齐地排成三行,每张桌子边上有两把椅子。还有一张专供教师用的实验桌。大门右边的墙上镶嵌一块很大的黑板。

实验员的办公室同实验相通,其中贮藏着各种教具。

在实验室的前面还有一小块空地,陈列着各种生物的标本。

B)艺术性的描写

我校有一间十分有趣的生物实验室。它的前面有一片小树林,走上前去你大概会吓出一身冷汗,因为树丛中有一只呲牙咧嘴的灰狼,仿佛悄悄地向你扑来。但是不用害怕,这只是一只标本。往上面看,你还可以发现树上停着松鼠和各种鸟儿。

再朝前走,你就来到了实验室。

实验室四周的墙上挂着四季变化的照片。窗台和花台上盛放着仙人掌和色彩绚丽的鲜花。我平时最喜欢照料这些植物,并且仔细地观察它们的生长。在大橱上安放着几个金鱼缸,美丽的鱼儿在其中游得多么自在!墙上还悬挂着著名学者米丘林和季米里雅泽夫的肖像。

实验室边上还有一扇小门,可以通往实验员办公室。那里贮藏着许多动植物的标本和显微镜。上课时我们就利用这些显微镜来观察细胞和种子的结构。

我感到生物课最有趣,每一节课都使我了解许多新鲜东西。

科学性的描写是用平平实实的语言对所描写的事物的特征作完整的、客观的、合乎逻辑的描绘,使读者产生准确的科学概念。艺术性的描写是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对象的主要特征,并且表述作者的真情实感,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形象,受到一定的感染。

②文体性写作训练

从社会分工及社会需要看,文体训练是适应社会交往和社会不同需要所进行的系统的写作训练。在世界各国写作教学中,文体训练均占有主体地位。

这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文体训练案例:

每年5月,丹麦所属的法罗岛进入一年一度的出海捕鲸季节,鲸流出的血把整个小海湾都染红了。尽管当地的居民生活富裕,完全可以不必靠捕鲸为生,但仍以捕鲸为乐,每年平均捕杀1500头鲸……

训练1:利用搜集法罗岛人捕鲸的资料,用文字向大家介绍法罗岛人捕鲸习俗的由来。(说明)

训练2:收集法罗岛人捕鲸的图片,图文并茂的介绍这一盛况。(描述)

训练3:你对法罗岛人捕鲸为乐的习俗有何看法,请发表自己的观点,注意有理有据。(议论)

训练4:了解法罗岛的地理和文化,你觉得每年五月法罗岛人可以用什么样娱乐方式替代捕鲸行动。(建议)

国际上将这种训练方式称之为“回归性写作” 。是一种强化文体训练方式有效方式。不仅仅是包括一题多作,而且包括相同文体的反复练习。

③塑造性写作训练(材料作文)

塑造性写作是指在提供一定材料基础上所进行的延续性、扩展性和补充性写作训练。它可能是在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上写一篇评论,可能是将一个故事写完整,也可能是改换人称、叙述角度及体裁甚至主题对原文进行阐述。

情境作文教学模式属于这种写作训练。

情景作文(也称情境作文),就是根据具体场合的情形或某种景象或某种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

这种作文形式对训练同学们的描写、记叙、抒情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创新能力,都具有较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属情景作文的高考题,就有好几例,如1990年的一对孪生小姑娘对玫瑰园的不同态度,1992年的“运动鞋”、“红雨衣”、“伞下的一对”谁清理了路上的碎玻璃,1993年梧桐树下的对话,1997年设想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上学的情景,1998年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199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遥望星空”,199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介绍一家街头(或乡间)小店,等等,这些题目都较好地检测了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同时对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也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情景作文,就内容来说,可以是社会生活、自然景观的方方面面,也可以是虚拟的某种场景或故事。从形式来讲,它可长可短,或段或篇,训练时可灵活把握。情景作文大至可分为续补式和引发式两类。

续补式情景作文就是根据题目或材料所提供的写作空间,对之进行续写或补充。一般来说有这么几种情形:①提供正文主体,补写开头;②提供开头,续写主体及结尾;③有开头和结尾,要求补写中间的主体部分;④首、中、尾,都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要求整体续补。

如:结合下列材料,补写省略部分,600字左右。

院子里有两盆花:一盆月季,一盆仙人掌。

面对这两盆截然不同的植物,主人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对月季花百般爱护,经常欣赏它,捉虫,浇水,施肥;而对仙人掌则偶尔瞥一眼,也偶尔“施舍”点水。……

主人出门了好长时间。……

终于月季枯死了,仙人掌却坚强地生长着……

引发式情景作文,一般是以题目或材料中的某一特定情景作为触发点,从而引出相关的事物,并由此生发开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作文。

引发式情景作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题目引发式,题目中往往含有一个情景,另一种是材料引发式,命题者在材料中设置某个情景,或者依据某一情景可以引出一个话题。如:

①夏夜的星空,是那么美,那么遥远。触景生情,人们往往由宇宙无穷、生有限的感慨而产生种种思索。请以“遥望星空”为题写一篇短文。

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材料引发式情景作文命题。材料中的“夏夜”、“星空”、“宇宙”等景象,足以引发人的情思。 因此,作文中要紧紧抓住“触景生情”四个字。“景”是指宇宙无穷,五彩斑斓的夜空,可用描写的方式想象,而“情”是文章的主调,假若一味写景是不行的。“情”是什么?就是材料给你的四个字“人生有限”,要紧紧抓住这四个字进一步想象,由, 天上想到人间,再想象到具体的人,他们是在“人生有限”的, 时间内,超越自我,战胜自我,不让时间浪费,不让人生虚度,执着追求的。此文可以写成散文,可以选取典型人物来说明“人生苦短”,“不让年华付水流”的思想观点。

②以《路遇》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这显然是一道题目引发式的情景作文题。

题目就是一个特定的情景,其基本意思就是讲两个人(或者是两群人)在路上相遇,十之八九还是“不期而遇”。那么,是两个什么人的相遇呢?根据生活实际,我们可以有如下种种设计:①老同学相遇,②朋友相遇,③恋人相遇,④仇人相遇,⑤夫妻离异后的相遇,⑥父母与子女或兄弟姐妹间离散后的相遇,⑦师生或师徒相遇,⑧其他情况。确定了人物关系后,就可以构思相遇后发生的故事了,一般来说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语言、行动等方面来展开。

塑造性写作训练形式多样,品种丰富。除情境作文外,改写、续写、拟写、缩写、扩写、补写等均属塑造性写作。

如续写:

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后,张开丰满有力的翅膀,扬起又长又软的脖子,飞了起来。丑小鸭一边飞一边低头往下看。啊,多美丽的世界呀!绿色的那片是森林,蓝色的那片是大海,像玻璃带子是河流……咦,眼前变得越来越熟悉,这不是我亲爱的鸭妈妈?于是,她飞了下去……

再如拟写:

假如你是一个报社记者,去采访刚从正常森林大火中幸存下来的人。你打算准备几个关于大火的问题,并以同学为对象模拟采访,然后写一篇报道,描述人们看到的森林大火!

和规范性写作训练的区别之一,塑造性写作训练是以所提供的材料为基础,作补充和扩展性训练。其特征是:

第一,必须充分提供可供塑造性写作的条件。

第二,所塑造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

④创造性写作训练

创造性训练是对传统刻板、教条的写作训练的一种革新。创造力是创造性写作训练的核心。打破陈旧写作规范与格式的约束,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灵感、思想,或者由几个词语联想而撰写成一则短小故事,以及面向未来的故事,哪怕并不完整,或者主题不甚明确,也被看做是极有价值的,谓之创造性写作训练。

譬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四:

1)练习象声词写故事

下面有几组象声词,请选择其中的一组,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故事,然后用文字将这个故事具体生动地描写下来,注意象声词要加上引号。

1.轰隆    呼呼    噼里啪啦   嘎嘎

2.叮咚叮咚   叽叽喳喳   砰——砰    呼哧呼哧 

3.噔噔噔    咯吱   哐啷    哎呀

2)听音乐写作文

1.高山流水觅知音(导入)

(播放课件一《高山流水》音画)同学们,大家现在听到的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还演绎了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2.把耳朵唤醒

欣赏下面两个乐曲片断,注意听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猜一猜表现的是哪两种动物形象。

播放《赛马》)

播放《天鹅湖》中《四小天鹅》)

3.跟着感觉走

请欣赏下面一段乐曲,调动五官感觉,想象你好象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甚至尝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在那时那地,你心中会产生什么感情。(播放乐曲《喜洋洋》片断)

请同学们调动积累,展开想象,或是一个故事,或者一组画面,或者一缕情思,把它结构成章。

突破原有的写作教学的课堂模式,给学生写作以充分的自由,在写作训练中,不提具体诸如题材、体裁、篇幅、语法及主题等写作要求,仅仅让学生进行一些充满想象性和创新性的单项训练,这些训练可以为使学生获得想象的翅膀和敏锐的洞察力,为以后进行完整而规范的创造性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⑤研究性写作训练

要求学生利用所掌握的资料,初步尝试用一般的学术语言进行一些问题探讨和研究,包括一些观念或主张的阐述。这样训练在欧美国家非常常见,比如:

为什么16岁以前必须呆在学校?

我只花不到十美元就能买一个袖珍计算中心器,干嘛还得背乘法表?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增添了类似的训练:

我们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新发现,如:荷叶上的水总是会变成晶莹透亮的小珠子;到秋天苹果就红了;城里人喜欢到农村吃饭了;我最爱看的动画片变得胡编乱造了……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请把你的发现写下来。(四年级下册习作3

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的同学统计每天完成各科作业所需的时间,产生一些想法,便老师提出建议;喜欢文艺的同学统计大家爱唱的歌曲,列出了校园歌曲排行榜;还有的同学调查班级课外阅读情况,从中发现同学们不同的阅读爱好……找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同学中做一些调查,再将统计过程和结果写下来,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谈谈自己的感受。(六年级下册习作6

⑥自由写作训练

和传统的课堂上写作训练不同,自由写作训练呈现出的是一种开放式教学结构。在这里,写作看似茫然无序,实际上,学生是真正的写作主体。主要有日记、随笔等形式。

以上我们梳理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世界各国的写作教学的新观念,各国较为成熟的写作教学模式,以及基本的写作训练方式。这些都清楚地告诉我们:

写作教学要走多元化的发展之路,要走适应人言语和精神的生命之路,要走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应对之路,而这每一条道路又决不能离开对传统写作教学的反思性继承。

最后,祝在座的各位都能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说明:讲稿中所引用的资料均来自网络,由于参考的文献较多,除文中注明出处的外,其它没有注明出处的文献,在此一并致谢。)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电话:0734-3456038

地址:衡阳市珠晖区衡阳师范学院东校区文科楼D座 邮编:421002 技术支持:唐四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