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放假,回顾衡阳师范学院一周的学习,对教授的讲座有些肤浅认识。
1. 专家观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重在通过训练语言使学生习得方法。
反思:
一位名家曾说:“语文之所以什么都没有教会,是因为什么都想教。”回顾我们的课堂,每次下课,似乎总要感慨:“某某知识点我没来得及教。”一篇两三百字的文章,要下功夫去深挖,相信可喋喋不休3-4节课。而这些“知识点”都是属于内容的,对训练语言没有多大作用。
2. 专家观点:
语文课的人文性是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完成的,而不是把他抽象出来,加以放大、分析。
反思:
专家的建议“语文课的人文性是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完成的”可谓一语警醒梦中人。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把教育意图很好地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少能把人文教育巧妙地蕴含于语言训练的,方西河老师说小语教师爱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就是因为我们把语文中的人文性孤立来说,结果课堂上常出现以下现象:
(1)人文教育变成“喊口号”。
所有的课文似乎都能被套在“爱祖国”、“爱自然”、“爱父母家庭”、“保护环境(动植物)”、“思念家乡”、“舍己为人”等概念化的情感之中。
(2)学生的表达练习变成“表决心”。
个别教师为了体现课堂中有“写”的环节(特别是在公开课上),会要求学生:“写下你想对文中人物说的话。”结果学生写的大都是:“某某,你真如何如何,我赞美你!”“某某,我一定要向你学习,学习你怎样怎样的品质。”等相当于“入党申请”的话来。
3.专家观点:
现在很多教师注重文本解读。要知道,学生的感悟力与教师提供给他的智力背景有关系,不可能因教师感悟到某种境界,学生就能感悟到某种境界。因此,我们要从偏重挖掘文本转向偏重训练语言。
反思:
专家所说的“很多”其中我想应该是包括我的。
(1)解读文本贵在有度,不等同与“文本深挖”。
(2)文本解读的目的很多,我能想到的有:一是教师形成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只有拥有独特感受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独特感受的学生;二是教师尽量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对文本的看法、疑惑作出全面准备。
因此,文本解读不是为了把教师所想到的最终让学生全部接受,而是让教师能站在离文本稍远的地方,以求再接近学生一些;而是让教师能站在离文本稍高一些的地方,以求能更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
( 常德市武陵区育才小学 肖漫红)